一項​ 10 月中​新發表的科學研究指出:歐盟執委會總是語焉不詳。

歐盟執委會總是不知道在說什麼,這是歐盟在國際政治的名聲,現在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WZB)研究員勞赫(Christian Rauh)分析歐盟執委會超過 4.5 萬份官方新聞稿的結果,證明了執委會果然實至名歸。這當中的政治意義在於,只要外人無法理解執委會到底在說什麼,布魯塞爾政治菁英的運作空間就很大

勞赫的研究分析 1985~2020 總共 35 年間歐盟執委會的英文新聞稿,檢查語法複雜性和專門術語的使用,與此相對照的是愛爾蘭及英國的報紙、政治科學論文摘要和政府新聞稿,結果:

勞赫指出,歐洲趨於整體化的同時,公民也需要對國家政治有足夠的認知了解。但文本分析結果,歐盟與此背道而馳。在 35 年的時間跨度裡發表超過 4.5 萬份的新聞稿,整體而言是技術官僚的文件,使用「非常複雜的政治語言」,其中充斥「專業術語」,「表面文章風格」讓民眾更難了解其政治行動。勞赫指出,這種作風「在政治脈絡下明顯不利,何以有這種溝通不足現象,還需要更多研究來分析」。

不過勞赫在研究中提出他的分析,他認為歐盟之所以總是語焉不詳,和歐盟的政治性質有關。執委會保持言語複雜模糊,才比較容易避免執委會和成員國之間的衝突糾紛,執委會的發言得注意不要激怒各國政府,因此語焉不詳可能代表一種策略性謹慎和歐盟的風險管理。

勞赫的分析顯示,2000 年代初期,在羅迪(Romano Prodi)任內,執委會平均一個月發表 150 篇新聞稿,繼任者也差不多,直到 2019 年起,榮科(Jean-Claude Juncker)的五年任期內,新聞稿數量大減,每月約為 50 篇,范德賴恩繼任之後,發布新聞稿的數據又回到每月 150 篇左右。

​參考新聞來源:​
2022/11/06    Politico EU(政客雜誌歐盟版)    Scientifically proven: The EU is incomprehensible
2022/10/15    Journal of European Integration(歐洲整合期刊)    Clear messages to the European public? The language of European Commission press releases 1985–2020(研究論文)

編輯推薦

擺脫中國世界觀 台灣前進太平洋的挑戰 

台灣總統賴清德先前訪問太平洋島國,並過境夏威夷、關島,美媒《外交家》(The Diplomat)指出,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外交策略,代表台灣政府嘗試融入太平洋國家。

January 4, 2025

2024年假訊息、假帳號暴增 國安局揭露中共認知作戰手段

國安局今(3)日發布「2024 年中共爭訊傳散態樣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中共持續利用複合手法,對台灣散播「疑美」、「疑軍」、「疑賴」論等爭議訊息,企圖削弱民眾對政府信心、升高社會對立氛圍。尤其 2024 年中共在各大平台創建的「假帳號」,以及散佈之「爭議訊息」數量,皆出現成長。

January 3, 2025


展望2025 美智庫:台海潛在風險大增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日前刊出 2025 展望報告,並回顧 2024 年中國在習近平的高壓統治下,黨政權至高無上。雖然表面看似平靜,但實際上卻面臨眾多內部問題,包括經濟、社會衝突、地緣政治緊張、美國高科技制裁。

January 2, 2025


天文台也要軍民兩用?中國發展太空霸權背後的圖謀

兩名中國太空人 12 月 24 日出艙任務在太空行走 9 小時,打破美國在 2001 年保持的 8 小時 56 分鐘紀錄,這是中國野心勃勃太空計畫的最新里程碑,其背後的用意是透過競逐太空來按照自己的設計重塑國際秩序。

January 1, 2025

customplayer-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