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要來談一下個人對中國經濟日後發展的預判。
以前我在「潰而不崩?中國 GDP 畸形發展」這篇文章中就提過,中國經濟成長的基本模式主要依賴為二:「出口導向」和「基建地產投資驅動」的經濟模式。
中國正在面對「基建地產投資驅動」力竭後的嚴重副作用
當時我就已經很明確的預判,基建地產投資驅動,類似一直大量吃類固醇的經濟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現在中國正面臨這個模式力竭後的嚴重副作用。也就是日本 1980 年代(1986 ─1991)同樣發生過的債務性通縮問題(或日本經濟學者辜朝明 [ 辜寬敏之長子 ] 所謂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問題)。
然而,日本當年的問題和中國現在的問題又有非常大的差異。日本當年在泡沫破滅後,採用長年持續大規模財政基建支出的方式,來緩和當初股市和房地產泡沫(房地產泡沫的後果遠較前者嚴重許多)破滅後造成的債務性通縮(或資本負債表衰退)問題。
但在中國現在的情況是,長期大規模的基建投資本身就是造成泡沫的原因,其後果是地方政府陷入債務性通縮,而中央政府的一帶一路、雄安新區、半導體大投資、新冠中國防疫等的大規模的政策大爛尾,也已經造成中央政府負債累累,自顧不暇。
中國想搞內循環經濟,可能嗎?
因為相對日本當年的情況完全不同,所以看來只能朝民間投資和消費或外貿等方面尋求新的發展。
問題是,無論是民間投資或內需或外貿都面臨政治體制結構的制肘,光中國想要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政經體制的規則制定者的這個政治意圖,已經引發了歐美各國的警覺。開始發現當初天真的經貿互惠、以經濟改變政治的想像,實已成養虎為患的危險且愚蠢之舉。所以開始進行「去風險化」戰略,防範中國經濟繼續做大的可能惡果。這也意味著,中國寄望外貿再次拉動中國脫離經濟泥沼是不可能了,那就只剩習主席的內循環戰略了。
延伸閱讀:中國威脅下的新華盛頓共識
既然外貿無望,就只能搞內循環經濟了。而今日的內循環經濟(這裡的內循環經濟,姑且暫時定義為:主要靠自身不斷的經濟創新為主的經濟成長模式)做的最好的就是美國。這種模式必須能做到賦權、賦知、賦財給社會大眾才有可能,因為這個模式必須不斷的發現新知、將新知轉換成新公司、然後形成新產業,甚至最後成了一種新經濟體制的轉型。同時為了因應新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做出相對應的政治體制改革來趨利避害。
不過,這在極權國家都是不可能的,現在都快變成只能說中國話、看中國書、吃中國食了,還想要發現新知,然後想要有創新性的商業根本是個笑話。
中國採用「大老二策略」會湊效嗎?
那麼,中國現在的做法哪些可能奏效呢?我認為利用西方國家仍然想依賴中國製造降通膨的盲點,然後在新興產業採取中國體制「非市場行為」最愛的政府補貼模式是會有效的。而一旦進入「非市場行為」的漩渦中,中國很可能因此絕地逢生。
延伸閱讀:美財長葉倫對中去風險化限縮管制範圍
這個模式讓中國在綠能產業的太陽能、風能、電通業的 PC 和手機、通訊設備等都已經奏效,這樣中國不需要當創新者,只需要採用大老二策略(我這裡的「大老二」的「大」是指把自己做成「規模最大、成本最低」的玩家,「老二」則是指不需要當第一的創新者只要快速模仿就行,所以應該叫老二大策略,不過實在是更不好聽),這樣歐美各國因為想要依賴中國來降通膨,就必須繼續跟中國的這些廠商交流,新的知識和發展機會也不會間斷,時間久了之後優勢就會逆轉,像綠能產業一樣,如今的電動車產業正在重演同樣的趨勢。
所以,我認為光是控制關鍵高端技術的出口是遠遠不夠的,在新興產業對中國進口設限,讓中國一開始就沒有機會坐大,而在日後成為成本最低的大規模製造者是同樣重要的一步,希望歐美國家能早日發現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