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台灣相關條文全收錄 by Joyce Lin2022-12-242023-03-09 美國總統拜登已於12月23日(五)簽署《2023年國防授權法》,其中有多處針對台灣及台海局勢的條文。先前美國眾議院通過的「台灣政策法案」中部份關於台灣防衛的內容被放進2023年會計年度的國防授權法,但一些引起廣泛討論的條文,像是當中國對台灣的「侵略顯著升級」情況下加以制裁,或是提議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等條文也條列法案當中。
越南首辦軍武國際展 展現武器採購多元化、擺脫俄羅斯決心 by 艾格姆2022-12-132022-12-13 俄羅斯幾十年來一直是越南國防武器和防禦系統的主要供應商,大部分國防資金歷來都流向俄羅斯。不過,在 12 月 8 日河內開幕的 2022 年越南國際國防展覽(Vietnam Defence 2022)上,越南在國際軍武市場上邁出了第一步,展現軍武採購多元化的企圖,同時也向國際介紹自己的國防工業。
日本擬部署千發1000公里長程飛彈 射程涵蓋北韓和中國沿海 by 陳怡菱2022-08-262022-08-26 《讀賣新聞》20 日引述多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報導,日本政府研擬讓自衛隊保有 1000 枚以上的長程巡弋飛彈,考慮到台海發生武力衝突,這些飛彈主要會部署在西南群島和九州地區,以彌補和中國在部署大量彈道飛彈後產生的飛彈數量差距。另外,防衛省提出的 2023 年度預算概算,突破以往紀錄來到 5 兆 5974 億日圓,最終預算編列預估可能達 6.5 兆日圓。
日媒:日本缺乏「自己國家自己保護」的意識 單只增加防衛省預算還不夠 by 陳怡菱2022-08-052022-08-05 《日本經濟新聞》政治部長吉野直也在 4 日發表題為「美國裴洛西眾議院議長與台灣有事 日本缺乏自衛意識」的文章,文中指出裴洛西訪台,中國包圍台灣進行軍事演習,演習區域離日本領土與那國島僅 60 公里,再次窺見台灣有事即為日本有事。並且提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日本防衛意識覺醒的起點,執政黨也提出要增加防衛費用,但文中也指出如果沒有財政餘力只堆疊數字也無法有效提升威懾力。
法國印太戰略:印太區域大國還有個法國 by 艾格姆2022-06-292022-06-28 法國是印太地區的常駐大國,有 165 萬公民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法國領土上,擁有 900 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因此印太不僅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也是涉及法國主權的地區。在當前歐洲東部邊境動蕩的背景下,鑑於法國最近的選舉,在經歷數十年的國防預算削減和投資不足之後,法國的國防能力問題又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印度募兵新制引發年輕人火爆示威 莫迪改革之路迢迢 by 艾格姆2022-06-202022-06-21 印度總理莫迪政府近日宣布要對 138 萬人的軍隊進行全面改革,透過新的召募規定來降低部隊人員的平均年齡並減少養老金支出。而新計畫中的四年雇期則是引發大規模抗議,因為一些印度年輕人冀望獲得夢寐以求的軍人鐵飯碗,而新計劃則會大幅提高鐵飯碗的門檻。此次因募兵革新造成的抗議在 17 日傳出在印度南部有抗爭者死亡的不幸消息。
澳洲工黨上台對中政策會放軟?新任總理國際外交考驗Quad上場 by 艾格姆2022-05-252022-05-25 澳洲工黨度過漫長的九年在野之後,終於在 5 月 21 日的澳洲聯邦大選中獲得勝利。不過,即將上任的財長查默斯表示,澳洲正面臨二戰以來最棘手的經濟狀況。在外交方面,新總理艾班尼斯將會偕同即將上任的外交部長黃英賢參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共同社》認為,澳洲新政府會在印太的外交政策上有著輕微但顯著的轉變。
日本過半民眾支持提升國防預算 目標5年內拉高到GDP2% by 陳怡菱2022-04-222022-04-22 據《產經新聞》、《讀賣新聞》等日媒 20 日報導,日本執政黨自民黨的安全保障調查會在修訂國家安保戰略等 3 個戰略文件的政府建言案當中,會明確記載「在 5 年內」將防衛費用提升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2% 以上。原本草案是以「5 年為目標」,改成 5 年內,加強了儘快達成的態度。
拜登真能震懾俄羅斯和中國嗎?習近平的野心不止在台灣與南中國海? by 林藤2022-04-162022-04-16 過去曾在白宮擔任前美國副總統洛克斐勒(Nelson Rockefeller)的政策助理、美國政治評論員和前企業戰略顧問葛雷蒂.明斯(Grady Means)4 月 11 日撰文批評現今的美國在拜登政府的執政下持續弱化,這也讓中國看到可藉機執行其擴張戰略的大好機會。另外還有一篇投書,以俄烏戰爭看台海局勢。
從懸崖上跌落的梅克爾歷史定位 by 謝時2022-04-102022-04-12 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專欄作家丹尼爾.強生2022年4月8日刊登一篇評論,抨擊德國前首相梅克爾,認為她應該為自己執政時過度親俄的靖綏政策負責,不該隨著她的退休而一切船過無痕。德英歷史學家及專欄評論家卡亞.霍耶爾亦在今年2月28日撰文批評梅克爾。從這兩篇評論來看梅克爾歷史定位的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