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問題,如果不去面對它,它會自己消失。但也有的問題,如果不去解決,這個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甚至失控。

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運作到現在,已經造成了許多問題與挑戰。而在這之中,有一些問題已經可以看到,將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如果不管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很有可能會失控,而一旦失控,將會對人類的未來帶來很大的影響。但問題是,這些問題目前不是沒有具體的解法,就是還需要花上很多時間才能確實引入解法或新的體制。

因此,這些問題就會成為我們這個世代的挑戰。這些挑戰需要花很久的時間去解決,而且若是無法解決,還會禍遺子孫。

有哪些挑戰呢?我認為目前我們這個世代有三個大挑戰,以及一個台灣獨有的挑戰要面對與解決。

資本主義困境 : 社會不平等

第一個挑戰,是人類社會運作方式的問題,也就是資本主義帶來的困境。

幾十年來,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之下,人類的生產更有效率,但因為資本主義的市場運作多以金錢來做為主要衡量價值的基準,結果在追逐金錢的過程中就容易引發許多問題。

資本主義的運作仰賴於一個稍微有些不平等的社會。但是如果市場自行運作,沒有國家政府的介入,金錢就很可能會開始集中化,集中的金錢又更有累積的動力,社會貧富差距開始擴大,最終導致市場運作出現問題。資本主義的運作,就這樣逐漸為社會帶來不平等。

社會的不平等在狀況不嚴重時,可以幫助資本主義市場的運作,但若是缺乏外力介入,市場的力量容易使社會的不平等加劇;而不平等太嚴重、貧富差距過大的社會,反而不利於市場機制的運作。因此,若是資本主義要永續運作,必須要解決這些持續運作所帶來的問題:外部性,以及社會的不平等。

台灣勞工階層
圖/中央社

如果資本主義的市場運作只以金錢計價,那麼就可以利用其他難以計價的資源來降低成本;比如說,資本家會以剝削勞工,或是減少設置防污設備等等方式來減少成本以增加利潤。但相對地,代價就是被剝削的勞工,以及排放污染可能污染環境,甚至傷害其他人的健康等等。

因此,資本主義的運作不能單純只看金錢,必須嘗試添加其他的衡量標準。一方面,政府會對這些事情設下標準,並在超出標準時開罰;另外,像是社會影響力估值、企業社會責任等等相關的概念與作法也開始被提出來,希望衡量一間公司是否值得投資的時候,不只是觀看公司的營利與財務,還要看看公司本身對於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目前,衡量企業對於社會、環境衝擊的 ESG 制度已經在逐步推動中,但是否真的可以涵融各種不同的價值於其中,並正確衡量一間公司的經營對社會影響力的衝擊?或許還需要一點時間來觀察。

報呱小教室

ESG 制度
資本市場永續經營的評估指標: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以及公司治理 (governance)。首次出現於 2004 年聯合國發佈的「Who Cares Wins」報告中,內容闡述了企業重視 ESG 對其長期財務表現的影響,並提出以 ESG 作為評估企業經營指標的建議。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也要適度以社會投資的方式,投入資源。這包括透過托育、婦女、教育等等政策,減輕弱勢族群的負擔,讓他們有機會可以發揮更大的競爭力以取得更好的收入,彌平社會的不平等。

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氣候變遷的挑戰

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氣候變遷的挑戰,是另外一個重大的挑戰

這個挑戰其實是前一個挑戰的延伸,由於資本主義過往的運作,導致人類在大規模經濟運作下,逐漸改變了地球的環境,造成地球均溫提高,進而可能造成地球的氣候出現難以自我調節的狀況。

在《地球超負荷: 搶救藍色母星》影片提到,地球有幾個領域,在氣候變遷之下,很可能由可以自我平衡的負循環,轉變為不斷加速的正循環,造成進一步毀滅性的後果。

目前氣候變遷與減碳的議題已經逐漸被世界各國所認知,因此開始推出許多減碳的措施與政策。國際間除了巴黎協定外,2021 年的 COP26 也促使更多國家重視氣候變遷與減碳的議題。

目前許多國家已經訂定的目標,是 2050 達到淨零碳排,這代表從今年(2022 年)開始,接下來是近 30 年的轉型。可以想像的是,這將會大幅度改變我們的生活與消費模式,並改變我們周圍所使用的各種產品。比如使用內燃機的車輛會退場,我們可能會改用電磁爐,身邊的產品開始是循環經濟下的產物,廢棄了還能重複製造成其他產品繼續利用。

空氣污染、碳排放等等議題也是人類持續面對的挑戰。
圖/YevgeniySam via Twenty20

同時,針對環境的衝擊,我們要開發出更多具體量測的方式。《地球超負荷: 搶救藍色母星》影片已經有提到一些計算的方式,但還是有一些領域目前沒有方法量測,比如空污的狀況、地球生物滅絕的狀態等。這些領域若是無法量測,就無法了解現狀,以及其他措施是否真的可以改善狀況。因此,開發量測的方式將是一大重點。

在淨零碳排的路上,國家要立定目標,訂定各種配套措施。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綠能,增加產業與民眾可以使用的綠能,並透過需量反應或儲能等等方式平抑綠能間歇性帶來的鴨子曲線;另一方面則要把外部成本內部化,透過碳費與碳稅等方式,讓企業的盈利必須考量排碳所造成的環境衝擊,同時也改變民眾的用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各界都要不斷持續溝通,才能往減碳的願景前進。

第三個挑戰:數位技術與人類社會的衝突

第三個挑戰來自於數位技術。

近年來,在摩爾定律之下,數位技術與背後的運算能力有長足的進步,而且還在不斷強化當中。人類開發出了 AI 學習等相關技術,透過這些演算法,操作者可以洞悉、甚至預測人類的行為,進而透過這些行為獲利;但是,人的大腦卻一直都沒有太多改變。

為了營利,許多平台開始透過演算法最佳化平台對人們的吸引力,透過演算法讓人可以省下時間,快速找到有價值的資訊,或是以人們喜歡的資訊餵養使用者,讓使用者可以留在平台上,讓平台賺入金錢。

同時,因為數位技術的發展,電腦的演算能力越來越強大。隨著技術的演進,人們使用數位技術的時間與機會越多,產生更多可以被收集、追蹤的資料,還可透過深度學習這樣的技術,進一步預測、分析人的行為。一方面,AI 與演算法可以在大量的資訊洪流中替使用者過濾出有用的資訊,另一方面,則可分析、預測使用者的行為與喜好,再投遞最適當的廣告,替平台主賺取廣告收益。

圖/sy_copyright via Twenty20

在這個過程中,人就逐漸被演算法「馴化」,開始仰賴演算法所提供的資訊作為資訊來源。比如我們使用 Google 來搜尋資料,若是我們有資訊想跟其他人分享,我們就要考慮 Google 如何收集網路上的資料,盡量提供 Google 喜歡的格式,才能讓更多人看到我們想分享的資訊。當人們開始把注意力交給演算法所過濾、投遞的資訊,演算法也開始取得重要的權力:決定使用者該看到什麼、不該看到什麼。

當演算法開始決定人們能看到什麼的時候,加上人腦的偏誤,就可能帶給民主巨大的災難。

民主,依靠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投票,選出妥適的代議士與政策方向,以完善國家的治理方向。而每個人的投票決定,又跟他所接觸到的資訊有關。

過往,公民社會依靠新聞提供時事資訊給大家參考;但隨著數位化的技術進步,我們花費大量時間泡在社交平台上,在上面跟好友交流聊天,也在上面接觸許多資訊。

如果我們的資訊來源充斥著謠言,而不是記者努力挖掘出來的調查報導;如果我們所接觸的資訊以謬論錯誤歸因,而沒有嚴謹的求證與推敲過程,人們的思考就可能受到影響,進而在民主政治上做出錯誤的決定。也就是說,這些成為人們資訊吸收管道的產業,可以說是民主基礎建設的其中一環;若他們能提供嚴謹的資訊,就能成為民主的基石,若是提供的資訊有誤,反而可能導致民主出現問題。

但是,提供健康資訊、維繫民主正常運作這件事情,並不會成為社交網站和新聞公司的盈利模式。他們的盈利依靠的是廣告,而為了賺取更多廣告利益,他們需要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慢慢地,他們就會找到讓人上癮的方式。在新聞媒體,他們使用腥羶色的新聞,或是以引人憤怒的社會新聞,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在社交網站上,他們使用演算法,推出讓人流連忘返的動態消息,讓人們留在社交平台上互動。這些資訊不只是留住人讓平台賺錢,也影響了人們的認知。這些同溫層讓人們誤判情勢,以為自己才是對的,也使社會進一步撕裂。

雖然我們看到 FB 已經開始被美國國會傳喚去聽證,也看到新聞媒體開始討論後真相與假消息,但目前似乎沒有具體的方式以改變媒體與社交網站的盈利方式。若是參照前面幾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或許我們該問,目前我們有機制讓這些類似民主基礎設施的企業,擔負起一些維繫民主運作的責任嗎?

第四個挑戰:中國併吞台灣的威脅

第四專屬於台灣的挑戰,則是台灣安全保障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中國一直想要併吞台灣,並視此為他們終結百年國恥的歷史任務。但中國並非民主,而是獨裁擴張、一黨專政的極權國家。從香港近期的處境也可看到,中國所聲稱的一國兩制,最終只允許親中國的聲音存在,正走向一國一制。另外,若是中國內部發生巨大的矛盾時,他們也可能會以攻擊台灣的方式,以轉移焦點以鞏固權力。也有可能他們攻擊的不是本島,而是如東沙這樣的外島,再以外島的攻陷,擾動台灣的民心。

中國併吞台灣不見得立即發生,不過,台灣的日常早就處於中國的統戰當中,面對傳統的間諜戰混合著數位時代的資訊戰,深化台灣人民對民主的認知相當很重要。中國對其人民的統治,向來訴諸於「賺大錢」、「好生活」,卻對人民的政治權利隻字不提,一旦有人主張,動輒以武力、恐懼逼迫民眾就範。可是,當人民失去政治權利的意識,自己的生活與財產也就任人宰割;但,台灣還是有許多人的教育是在威權時期養成,他們對民主價值的反思並不深刻,有人甚至「自願」成為反民主與威權體制的加害者與幫兇,現實中,他們表現得中立客觀,迴避價值確立的問題,正是這種淺碟投機心態,讓他們容易成為中國統戰的標的。

英國《經濟學人》曾以「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來形容台海危機
圖/經濟學人官網

要深化民主,除了前面數位技術的負面影響需要破除外,也需要人們能更了解專制獨裁的黑暗之處。獨裁者為了節省取得社會共識的成本,選擇以暴力排除這些異音。為了促使社會相信獨裁者,透過政治機器,宣傳一片光明美好,讓人誤以為這是魄力與效率,而無視於專制獨裁體制背後的暗黑暴力。

台灣急需轉型正義,不僅平反受難者,還要讓大家看見國民黨極權統治所謂魄力與效率背後的謊言及其暴力,進而也讓大家了解,在獨裁體制下,人人都可能受到壓迫。而扭曲的是,這個專制體制不斷上演著受壓迫者的弱弱相殘,抹滅人性基本尊嚴。推動台灣當前轉型正義的步伐,多少逐步補充許多台灣國民在黨國時代所缺乏的人權教育,確立基本價值意識,也讓台灣民眾多少對中國統戰具備一點防禦能力。

而短期而言,目前政府雖然已經努力強化台灣國防戰力,也有促轉會在推動轉型正義(力道仍有待加強,因為加害者始終匿名與缺席,迴避中正紀念堂處置等等…),這些準備,尚不足以應付台海戰爭爆發。屆時,台灣該怎麼抵抗應戰,也是整體台灣社會要嚴肅面對議題。

對未來的寄語

以上,是我所盤點的四個重要挑戰,以及用以拋磚引玉,相應的可能應對方向。

這些挑戰來自於人類社會的慣習運作模式所產生的問題。改變慣習非常不容易,光是社會共識就需要花上許多時間,但許多挑戰同時又在惡化中,時間已經越來越急迫。但是,心急無法解決這些挑戰,若沒有全面性地了解,還可能在解決挑戰的時候造成更多問題。

我個人對這些挑戰還沒有很好的答案,我也相信這些挑戰一時三刻不會有具體解決方案。但是,我相信持續地看清狀況、一起討論,我們就能找到一些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看到願景與達成願景的方式。

或許,我們可以一起把這些問題放在心中揣摩,多去思考其中的風險利害,並逐步在生活中實踐可以改善這些挑戰困境的小行動。

這條路,我們要一齊走幾十年內。我們要以耐心與勇氣,正視問題,一起在各個層面探索屬於我們的解決之道。

參考資料:

Tags
轉型正義

編輯推薦

擺脫中國世界觀 台灣前進太平洋的挑戰 

台灣總統賴清德先前訪問太平洋島國,並過境夏威夷、關島,美媒《外交家》(The Diplomat)指出,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外交策略,代表台灣政府嘗試融入太平洋國家。

January 4, 2025

2024年假訊息、假帳號暴增 國安局揭露中共認知作戰手段

國安局今(3)日發布「2024 年中共爭訊傳散態樣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中共持續利用複合手法,對台灣散播「疑美」、「疑軍」、「疑賴」論等爭議訊息,企圖削弱民眾對政府信心、升高社會對立氛圍。尤其 2024 年中共在各大平台創建的「假帳號」,以及散佈之「爭議訊息」數量,皆出現成長。

January 3, 2025


展望2025 美智庫:台海潛在風險大增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日前刊出 2025 展望報告,並回顧 2024 年中國在習近平的高壓統治下,黨政權至高無上。雖然表面看似平靜,但實際上卻面臨眾多內部問題,包括經濟、社會衝突、地緣政治緊張、美國高科技制裁。

January 2, 2025


天文台也要軍民兩用?中國發展太空霸權背後的圖謀

兩名中國太空人 12 月 24 日出艙任務在太空行走 9 小時,打破美國在 2001 年保持的 8 小時 56 分鐘紀錄,這是中國野心勃勃太空計畫的最新里程碑,其背後的用意是透過競逐太空來按照自己的設計重塑國際秩序。

January 1, 2025

customplayer-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