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國防部 7 月 27 日公布,和韓國之間締結了大量購買 FA-50 戰鷹戰鬥攻擊機、K9 雷鳴自走砲和 K2 黑豹戰車的合約。

波蘭採購了 FA-50 戰鬥攻擊機 48 架,在明(2023)年年中會交付其中 12 架。除了在今年採購的 48 門 K9 自走炮以外,2024 年將開始交付共計 600 門,還會在 2026 年起開始於波蘭當地進行生產。今年也將先引進 180 輛 K2 戰車,第二階段,也是從 2026 年開始,將在波蘭生產 800 輛以上。

為什麼波蘭「爆買」韓國武器?

據韓國媒體報導,波蘭和韓國簽訂的合約金額 FA-50 戰鬥攻擊機和 K2 戰車各 3 兆韓元(約新台幣 677 億元),K9 自走炮約 4 兆韓元(約新台幣  902 億元),合計 10 兆韓元(約新台幣 2256 億元)規模的大訂單,真的是「爆買」。韓國去年的武器、軍需品出口總額達到創紀錄的 7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143 億元),是十年前的兩倍多。毫無疑問,這份合約將進一步加速韓國武器輸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局勢,成為韓國軍火的商機。

據韓國官員稱,波蘭陸軍最近將大部分戰車和自走砲都給了烏克蘭,結果讓波蘭裝甲兵沒辦法進行演習。 從歷史上看,波蘭陸軍被德軍和蘇聯軍從東西方蹂躪國土的記憶深刻,所以對戰車和自走砲有著強烈的執著。

K2黑豹戰車,為韓國國產主力戰車,1995年開始研發,於2014年服役。給波蘭軍隊的衍生型K2PL將會強化裝甲、配備全方位觀測系統和硬殺傷主動防護系統(KAPS)。
(圖/Simta/CC BY-SA 3.0)

波蘭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布拉查克(Mariusz Blaszczak)在和韓國簽訂合約時表示「我們從烏克蘭發生的事情中吸取了教訓,俄羅斯是如何發動襲擊的。裝甲部隊和砲兵很重要。」

波蘭空軍也是處境艱難。空軍由兩個戰術航空團組成。第1戰術航空團使用前蘇聯米格-29(Mig-29)戰機和 Su-22 戰鬥機,第 2 戰術航空團使用美國 F-16 戰鬥機。 然而,第 2 航空團的一個飛行中隊目前被部署到北約部隊,使波蘭本土防衛軍力變得單薄。

此外,北約在 6 月的峰會確認目標使其成員國的武器標準化。波蘭空軍的前蘇聯戰鬥機 MiG-29 和 Su-22 沒有裝設北約用來共享戰術數據的 Link-16 和 IFF(敵我辨識系統)。

日本和韓國都有「北約標準」的武器規格

為此感到困擾的波蘭看上的其中一個國家是韓國。在日本和韓國,步槍的口徑、武器的距離和速度標示等都是「北約標準」。對於需要補充武器和符合北約標準化的中東歐國家可以說是韓國新的國防工業市場。

另一方面,據說韓國的武器完全滿足了波蘭的要求。 韓國 FA-50 是以韓國航空宇宙產業(KAI)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 F-16 戰鬥機基礎上共同研發的 T-50 金鷹高級教練機為原型研發的輕型戰鬥攻擊機。  F-16 是日本引進的 F-15 的縮小版,採用單引擎。波蘭軍方也有 F-16 戰機,一位韓國政府官員表示,「其實波蘭很想要 F-16,但找不到從美國購買的方法。」

顧名思義,FA-50 戰鬥攻擊機既能進行對空作戰(F-戰鬥機 Fighter),也能進行對地作戰(A-攻擊機 Attacker)。 最大速度為 1.5 馬赫。 一位前自衛隊高階軍官表示「雖然它對美中俄的戰鬥機完全沒輒,但它有足夠的能力打敗武裝團體」。購買了 FA-50 戰鬥攻擊機的菲律賓,曾在 2017 年的馬拉威戰役中使用 FA-50 鎮壓伊斯蘭極端勢力(伊斯蘭國)。

FA-50戰鷹超音速輕型戰鬥攻擊機。2011年首飛,2014年正式部署。CP值高,有助於韓國國防工業的發展。
(圖/ROKAF/Flickr/CC BY 2.0)

如果據韓國媒體報導,波蘭以約新台幣 680 億元的價格採購了 48 架 FA-50 戰鬥攻擊機,簡單計算下來,每架飛機大概 14 億元,而且合約可能還包括在波蘭建設各種維修和飛行訓練設施,那一架飛機的機體價格可能會低於 11 億元。與日本航空自衛隊採購的 F-35A 匿蹤戰機約 21 億元和 F-35B 約 28 億元相比,這可能是一筆相當划算的交易。

韓國軍事專家稱 K9 自走砲是「21 世紀世界上生產最多的自走砲」。最高時速超過 60 公里,射程高達 40 公里。憑藉其先進的自動化技術,每分鐘可發射 6 至 8 發的 155 公釐榴彈砲。韓國陸軍已經生產了 1200 門 K9 自走砲,為與北韓之間的對決做準備。

而且可以透過大量製造來降低生產成本。一位韓國軍事專家表示「性能不如全世界最好的德國 PzH 自走砲。不過 PzH 的價格大約是每門 2 億多元,但 K9 是它的一半多一點。價格雖然是一半多一點,但它的能力不只有一半多一點,這就是它受歡迎的原因。」除了波蘭,客戶已經遍及芬蘭、愛沙尼亞、埃及和澳洲。

韓國研發的 K9 雷鳴自走砲,主要武器為韓國自製的 155 公厘 52 倍徑砲,最大射程可達 40 公里,1 分鐘可發射 6~8 發。曾出口到土耳其、波蘭、芬蘭、印度、挪威、愛沙尼亞等國,澳洲為第 7 個出口國。(圖/韓華防務)

此外,以韓國為例,產品經過「測試」也是一大優勢。 K9 自走砲被用來應對北韓 2010 年 11 月砲擊韓國大延坪島。經驗證,雖然有子彈沒有準確落到北韓陣地等問題,但 K9 自走砲內部的士兵沒有陣亡,證明了它的堅固性。

韓國也開發新一代戰機

去年 4 月,韓國公佈了下一代戰機 KF-21 獵鷹的原型機,並於今年 7 月成功完成首飛。韓國政府官員表示「韓國的研發能力已經獲得驗證。波蘭也參觀了世界各地的航展,並確認了作為 FA-50 原型機的 T-50 教練機的飛行狀況。」

前自衛隊幹部表示「韓國在開發時是有在思考輸出海外。價格便宜有一定的性能就足夠了。獵鷹在開發階段初期就放棄了匿蹤功能。其目的可能是透過挑戰新技術來避免價格飆漲。」

放眼全球,被迫與匿蹤戰機和高超音速飛彈打交道的國家並不多。現實情況是,他們一邊考量自己國家的財政狀況,一邊思考要購買什麼武器。此外,韓國正舉國努力向海外輸出武器。前自衛隊幹部表示,「我不知道目的是為了賺取外匯,還是為了增加韓國的友邦數量,但這毫無疑問是一項國家政策。」

KF-21 原型機(圖/青瓦台推特 @TheBlueHouseKR)

去(2021)年 10 月 20 日當時的韓國總統文在寅,在京畿道首爾機場舉行的「首爾國際航空宇宙與國防工業展覽會」的開幕式上,乘坐 FA-50 戰鬥攻擊機亮相,讓會場內外的相關人士大吃一驚。

文在寅的頂級廣告宣傳

文在寅總統表示「我親身體驗到以韓國技術開發的 FA-50 的威嚴。」、「 到 2030 年代初要取得進入世界七大航空強國的能力」。這就是典型的「頂級銷售」吧。今年春天在菲律賓舉辦的國防工業展上,韓國佔據了超過四分之一的展位,輾壓了來自日本、美國和土耳其等國家的展位。

一位日本政府官員感嘆,韓國這樣的舉動「日本根本模仿不來」。

下篇來了解日本國防工業發展不起來的原因:
被特殊政治地緣環境和輿論綁手腳 日本軍工業痛失俄烏戰爭下的中東歐市場

延伸閱讀:
2021/12/17 澳洲透過和韓國簽署軍備協議牽制中國 文在寅則煩惱會刺激到中國
2021/07/02 金正恩:要做新武器!北韓駭客駭入南韓國防產業盜技術

參考新聞連結:
2022/08/29 現代 【総額1兆円以上】ポーランドが韓国製兵器を爆買いするワケと日本の防衛産業がヤバすぎる

pourquoi more

報呱相關

金正恩:要做新武器!北韓駭客駭入南韓國防產業盜技術

製造韓國首架國產戰鬥機「KF-21(獵鷹)」的韓國航空宇宙產業(KAI)遭到了駭客攻擊。在這之前從去年(2020)到今年上半年大宇造船海洋、韓國原子能研究所(KAERI​)以及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航宇研,KARI)也遭到推測是北韓勢力引起的駭客攻擊。

陳怡菱‧ July 2, 2021


澳洲透過和韓國簽署軍備協議牽制中國 文在寅則煩惱會刺激到中國

韓國總統文在寅在 15 日結束訪澳行程,和澳洲簽署大規模國防裝備出口合約並取得高科技領域所需礦產資源的供應合作。澳洲的目的是通過加強與韓國的合作來牽制中國,而文在寅則一面要煩惱不刺激到中國,同時又要確保取得實際利益。

陳怡菱‧ December 17, 2021

編輯推薦

天文台也要軍民兩用?中國發展太空霸權背後的圖謀

兩名中國太空人 12 月 24 日出艙任務在太空行走 9 小時,打破美國在 2001 年保持的 8 小時 56 分鐘紀錄,這是中國野心勃勃太空計畫的最新里程碑,其背後的用意是透過競逐太空來按照自己的設計重塑國際秩序。

January 1, 2025

川普2.0要如何應對中國?《外交事務》籲認真考慮關稅計畫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即將在 2025 年上任,他所面對的中國與他在 2017 年第一次就任時已有所不同,甚至跟他第一任期末談判貿易協議時的中國,也有所不同了。

December 30, 2024


先進製程到傳統晶片 美中半導體熱戰:從拜登到川普2.0

今(2024)年 10 月下旬媒體披露,華為繞過制裁禁令取得台積電的晶片,華為的新產品搭載了台積電生產的晶片。此舉印證了美國對華為藉第三方管道獲取受美國管制技術的疑慮,其後美國即開始調查高階晶片產品在過去一年中如何進入中國,也包含輝達的 AI 晶片。

December 30, 2024


廉價商品衝擊當地產業 東南亞國家禁止大型中國跨境電商

來自中國的「SHEIN(希音)」、「Temu」等跨境電商(EC)平台在近年席捲歐美國家,但在東南亞的發展卻接連受限。越南政府已讓 Temu 與 SHEIN 停止營運,印尼也禁止 Temu 的使用。這些作為的背後,是出於對中國廉價商品衝擊當地產業的擔憂,而中國企業的擴張策略也因此被迫重新調整。

December 30, 2024

customplayer-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