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總統的一中政策與兩制說法 by Translation Matters 翻譯有要緊2023-03-182023-03-18 捷克新任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在 1 月 28 日以壓倒性票數從大選中勝出,台捷兩國關係在總統通話的這一刻又來到了新高點,讓兩國人民現在是既興奮又期待更進一步的關係發展。自帕維爾總統當選以來的新聞報導中,在帕維爾支持的對中政策和對台政策方面出現細微的報導分歧,很容易轉換層次愈多偏離原意愈多。
中國式的對台宣傳為何總是與台灣人格格不入 by 洪仁宇2023-01-032023-01-03 近日,蔡英文總統宣布義務兵役期恢復為兵役法規定的一年、調薪、役期計入勞保年資、訓練項目與方式等等關於徵兵制度的重大改革。回應了民間長期以來對於台灣軍隊戰力不足因應防衛需求的憂慮。蔡英文總統在地方選舉大敗之後,依然勇於承擔起兵役改革的重責大任,不愧是歷來總統中,最重視軍事與軍務革新的總統。
日中峰會暌違3年有望召開?中國大使警告日本:不折不扣遵守一個中國原則 by 陳怡菱2022-11-112022-11-18 中國駐日大使孔鉉佑在 11 月 9 日的線上記者會上,被問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日中峰會時,他表示「中方高度重視同日本開展高層交往。雙方如能實現會晤,將對兩國關係乃至地區發展發揮重要引領作用。」日本和中國政府正在協調配合 11 月中在東南亞舉行的 G20 峰會等國際會議,召開暌違 3 年的日中領袖峰會。
陸委會民調:82.2%贊成兩國互不隸屬、近9成反對中共打壓 by 林志鴻2022-06-032022-06-03 大陸委員會昨(2)日公布民調結果,近 9 成民眾反對中共長期對我外交打壓,包括阻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或活動(89.6%)、反對台灣參與「印太經濟架構」(89.3%);此外民意不認同中共近期阻撓台灣參與 WHA,誆稱在「一中原則」前提下,已對台灣參與全球衛生事務作出妥善安排及照顧台灣民眾健康福祉(86.3%)。調查結果顯示在國際普遍關切台海和平、支持我開展國際空間之際,中共對台加大施壓,台灣主流民意更一致反對中共對台強加政治框架、打壓我國際參與。
力抗中國霸凌立陶宛 G7全員到齊參與世貿訴訟 by 王雪俐2022-02-142022-02-14 歐盟已於1月27日就中國經濟脅迫立陶宛一事向世界貿易組織啟動糾紛程序,2月10日並且傳出台灣、日本、加拿大請求加入訴訟的消息。隔日立陶宛便發表聲明指出,中國海關總署宣布暫停立陶宛牛肉、乳製品及啤酒進口申報,其程序上的理由為「欠缺文件」,但立陶宛國家食品與獸醫局表示,迄今未從收到中國方面關於申報文件缺失的任何通知。
礦坑裡的金絲雀:立陶宛局勢是全球警示燈 by 王雪俐2022-01-062022-01-12 立陶宛前總統阿達姆庫斯於12月31日接受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公司訪問,他批評政府當初不應允許台灣設立代表處,立陶宛因此而和中國發生齟齬,乃至於蒙受巨大的損失。數日後,現任總統瑙塞達也表達相同的意見,並說政府決策之前沒有徵詢過他的意見。他強調,允許台灣設立代表處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允許台灣使用台灣之名。
歐盟智庫倡對中綏靖 歐洲議員突破盲點:刻意忽略中國恫嚇手段 by 王雪俐2021-11-112021-11-11 歐洲議會議員、官員及政策顧問等的官方代表團台灣廣受國際媒體關注,泰半抱持正面態度。不過《歐盟觀察家》刊出一篇智庫歐亞中心資深研究員布朗克(Jan Willem Blankert)的文章,認為國際外交是消弭既存緊張的藝術,「歐洲議會議員應該聚焦於化解中國與台灣之間的緊張」,而不是「在印太地區不負責任的大張旗鼓」。
歐盟強調印太戰略自主性 外交代表:對中國仍保持開放態度 by 狄里昂2021-09-202021-09-21 日經披露所取得的歐盟印太戰略報告初稿,顯示歐盟為了提升在亞洲的影響力,尤其是為了在半導體供應鏈上加強與亞洲伙伴的合作關係,將與日、韓、星建立數位伙伴關係,並與尚未締結經貿協定的台灣深化商務投資連結,在科技、疫苗分享與對抗氣候變遷等具有共同利益的事務上,也會樂於與美日印澳所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共同合作。
中東歐帶頭衝 歐中關係進入「搖搖欲墜」新階段 by 王雪俐2021-08-232021-08-23 外交部長吳釗燮宣布將以「台灣」名義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設立代表處,引發中國大動作反彈,於三日後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相應召回大使。各自召回大使其實就是互相驅逐大使的委婉表達,實務上具有等同效果,嚴重程度僅次於斷交和外交降級。換言之,中國對立陶宛施加極大的政治壓力。
全歐姑息中國 只有波羅的海三國清醒 by 王雪俐2021-07-222021-07-22 誠如英國記者盧卡斯(Edward Lucas)在《泰晤士報》撰文指出,面對野心勃勃的中國,歐洲國家的外交政策十之八九慘不忍睹,歐洲最強大的首推英法德三國,但法國只會虛張聲勢,德國被梅克爾的黃昏(Merkeldämmerung)所淹沒,英國人則又想抗拒中國的惡意,又欣羨中國的財富,在這兩者之間擺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