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政壇吹起右翼風 歐盟東擴、對中貿易、移民政策走向將趨保守 by 王雪俐2023-07-022023-07-02 歐洲向來左翼當道,但近年來情勢逐漸變化,歐洲右翼正在重新整合,可能對歐盟的未來造成深遠影響。一系列變化起於去年義大利兄弟黨(Fratelli d’Italia)勝選,之後類似情況出現在芬蘭、希臘和西班牙。隨著明年將產生新一屆歐洲議會,這個右轉傾向可能會使歐盟趨於保守,反映在歐盟東擴、對中貿易、法治等重大議題上。
法國動亂:7000警力部署巴黎 馬克宏期間參加艾爾頓強音樂會惹議 by 王雪俐2023-07-022023-07-02 6 月 27 日一名北非裔的 17 歲法國青少年奈爾(Nahel Merzouk)在巴黎郊區拒絕服從路邊攔檢,遭警方開槍射殺,法國各地因此爆發暴力抗議活動,暴動者以彈弓、燃燒瓶等物襲擊公共建築、運輸系統和商店,約 7000 警力被部署到巴黎及其周邊地區以維持秩序。
瓦格納「叛變」事件:削弱蒲亭統治 引發華府關切俄核武庫 by 王雪俐2023-06-252023-06-25 俄羅斯發生驚人的「叛變」事件,在一日之內演變迅速,吸引全球目光,歐洲許多資深政治人物都已發表措詞謹慎的聲明,表示他們密切關注事態,並與盟友磋商,但多半不做更進一步的評論。北約領袖將在立陶宛會議,而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對於瓦格納「叛變」評論是:「克里姆林宮政權自食惡果,所有對烏克蘭施加的暴行都會回應到他們自己身上。」
巴黎市中心拉丁區爆炸 四人重傷一人失蹤放棄搜救 by 王雪俐2023-06-252023-06-25 巴黎拉丁區一條街道發生爆炸,有四人受到威脅生命的重傷,其餘有 33 人傷勢較輕。這次爆炸發生在由巴黎聖母院通往索邦大學的聖雅各街區(Rue Saint-Jacques),摧毀巴黎美國大學設計學院的大樓外牆。一家酒吧的工作人員聽到「巨大的爆炸聲」,出去一看,街道盡頭發生了猛烈的大火。
義大利參院副議長受外媒專訪 稱西方應採取行動維持台海現狀 by 林奕辰2023-06-232023-06-23 剛結束訪台行程的義大利參議院副議長錢益友(Gian Marco Centinaio)日前接受義大利媒體《蟻報》(Le Formiche)專訪時表示,義大利與西方國家不應對台灣袖手旁觀,必須採取實際行動以維持台海現狀,並稱義大利與中國的貿易情勢確實正在惡化,若參與「一帶一路」的成效不如預期,或許可以考慮以其他方式合作。
地中海發生大規模難民船難 希臘事先未積極救援恐被究責 by 李熱葵2023-06-182023-06-18 希臘伯羅奔尼梭半島附近海域發生難民船海難悲劇,有約百人獲救,截至當日下午已尋獲 79 具屍體,此外有數百人失蹤(希臘警方認為多達 500 人)。這起驚人的大規模海難甚至讓希臘各政黨停止選舉活動。當時距離大選只剩下 11 天,但各政黨都聲明停止選前集會和演講,也都派遣代表前往難民獲救地區表達關切。
非洲領袖團抵烏俄斡旋和平:基輔仍挨轟炸 在聖彼得堡遭潑冷水 by 李熱葵2023-06-182023-06-18 在南非總統拉瑪佛沙(Cyril Ramaphosa)率領下,非洲代表團於上週五(6 月 16 日)抵達烏克蘭首都基輔,他們此行為了促成烏克蘭與俄羅斯休戰和平,卻遇上基輔空襲,不得不躲入地下防空洞。烏克蘭總統幕僚長葉爾馬克(Andriy Yermak),俄羅斯選在這個時刻空襲基輔,顯示他根本不在乎非洲各國領袖的安全。
對抗中國經濟脅迫成員國 歐盟將公布「反經濟霸凌」策略藍圖 by 王雪俐2023-06-112023-06-11 今年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訪問中國之前曾提及,歐盟要建立反經濟脅迫的工具。這一政策的最初構想出現於2018年,當時美國總統川普以國家安全為由,向歐盟徵收鋼鐵關稅,促使歐盟思考如何強化自身貿易防禦能力,但讓歐盟確定將這構想付諸實現的是中國,中國不滿立陶宛與台灣往來,禁止進口立陶宛商品,歐盟卻無力保護成員國不受經濟霸凌。
所有非自願性交均屬強姦?歐盟 27 國意見分裂未達共識 by 李熱葵2023-06-112023-06-11 去年 3 月,歐盟執委會提出一項婦女保護法律草案,範圍從禁止女性割禮到網路跟蹤不等,並希望透過立法將所有非自願性行為都歸類為強姦,最高可判處八年徒刑。經過一年多的談判,各國在上週五(6 月 9 日)拒絕了非自願性行為均屬強姦的條款,雖然整體而言各國支持這項法律。
馬克宏言論觸怒亞塞拜然 南高加索兩國於歐洲政治共同體峰會議和蒙陰影 by 王雪俐2023-06-042023-06-04 歐洲政治共同體峰會(EPC summit)在摩爾多瓦召開,峰會討論歐洲許多重要事務,高加索局勢也是其中之一。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與亞美尼亞總理帕辛揚(Nikol Pashinyan)在峰會期間會面,商議兩國領土問題,同時與會的還有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法國總統馬克宏和德國總理蕭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