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6, 2021
在我們討論白色恐怖及轉型正義相關議題時,「加害者」和「被害者」常常被我們提起,然而「執行者」的角色該如何界定?這三種角色的下一代及下下一代又背負著什麼樣的無形枷鎖?
曾經因為老師的一句話而逃避寫作 18 年的作家施又熙,在重新拾起寫作之心後努力創作了多本小說,以生命歷程刻畫了很多描寫心靈、女性情感、女性壓抑、心理學等議題的小說和散文。而身為白色恐怖受難者第二代的又熙,近年更投入以白色恐怖時期為背景的小說《向著光飛去》三部曲,誠如在小說《光的闇影》簡介中提到的:
如果在多年後,我們終將能夠凝視時代的闇影,向著光飛去,那麼所有的悲苦與脆弱,是否都可以在書寫之中得到救贖?
政府的轉型正義工程開了個頭,眼看著即將草草結束,留下了許多還來不及揭開的真相,也留下了許多還來不及述說的苦難,無論對當事者或是後代子孫來說,似乎永遠找不到盡頭也得不到救贖。請與我們一起傾聽又熙的述說,一同探索這個由國家為主體造成的苦難歷史,一同進入又熙的小說世界,以台灣女人的愛情故事勾勒出時代悲劇的扭曲。
就在本週,我們經歷了中國共產黨騷擾台灣海空域,以及整團大喇喇的到台北進行統戰;立法院藍白聯手,無視兩萬多名青鳥在外包圍抗爭,以人數優勢通過三項惡法。無論你是否有走上街頭加入抗議,這些中共同路人所做的爛事都成為了青鳥們心中難以忘記的傷痕。然而,正因台灣是我們永遠的執著,所以我們更需要負重前行,持續保護這個已經傷痕累累的民主。
編輯室‧ December 22, 2024
國史館在今(18)日舉辦「戰後台灣政治史料」新書發表會暨座談會,邀請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陳南天、前副總統陳誠家屬暨監察院前院長陳履安與會致詞。
謝時‧ January 18, 2025
導演鍾孟宏近日發佈了一部斥資破億的磅礡巨片《餘燼》,在宣傳前期幾乎保密到家,沒人能從預告看出這是關於什麼的電影。然而這部片從試映期間就評價兩極。有的觀眾進場看了之後說「這片有夠綠」,也有影評看完後被追問感想只能不知所云,說「有人願意挑戰白色恐怖題材是好事」而有的影評則直接表達對其不滿。《餘燼》題材是白色恐怖,這就是不滿的來源嗎?
Lizard‧ November 27, 2024
蕭 良嶼‧ January 18, 2025
編輯室‧ January 4, 2025
Jim Chen‧ January 1, 2025
Lizard‧ December 5, 2024
Jim Chen‧ December 3, 2024
根據外媒 「海軍新聞」(Naval News)網站報導,中國廣東造船廠至少在興建三艘新船,可能在兩棲入侵台灣時發揮關鍵作用。
January 13, 2025
據美國智庫 CEPA 日前指出,在拜登政府卸任倒數階段,政府團隊仍計劃祭出新一波的晶片出口管制,防止先進技術落入中國和俄羅斯手中。
January 11, 2025
網路科技公司「騰訊」和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等一批中國公司在今(2025)年 1 月 6 日被美國五角大廈認定為是跟中國軍方有關的企業,進入美國的黑名單。根據美國 2024 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自 2026 年 6 月起,美國國防部將禁止直接向中國軍事企業清單(1260H 清單)上的企業採購商品或服務,並從 2027 年 6 月起禁止間接採購。這向美企發出強烈訊號,跟這些中企有業務往來存有風險。
January 11, 2025
復康聯盟黨主席屈宏義等人,遭控長期接受中國金援,在台吸收軍職背景人員發展組織、充當內應,甚至密組武裝部隊,刺蒐國軍營區與軍事據點並謀求發動武裝攻擊,日前遭檢方依違反「國家安全法」起訴。
January 9, 2025